仙人坐帳形-唐代東平侯孫誗墓
- 張玉正風水網
- Jun 1, 2019
- 4 min read

仙人坐帳形-唐代東平侯孫誗墓
寧都近郊,梅江鎮高坑村馬家坑(原州南第三橋烏石營) 的地方,唐朝東平侯孫誗墓。孫誗,生卒年不詳,唐僖宗中和三年(西元八八三年)以才武選為百將,領兵抗禦黃巢起義軍南下。 《寧都城南富春孫氏伯房十二修族譜》記載:「始祖孫誗,乃中書舍人拙之子,原籍河南陳留,中和四年,因黃巢之亂,領兵遊擊江右閩、贛之間,以功封東平侯,遂定居於虔化。歿葬第三橋烏石營,今呼馬架坑,子山午向肖人形。配陳氏,誥封一品夫人,歿亦葬於歸仁裏烏石營,與公墳隔一堵,地肖繡針落槽形,卯山酉向。」由此,可知孫誗與當時在寧都的楊救貧,皆因黃巢之亂南下寧都,彼此或多或少有些關係,依該墓來龍與形法,推測若非楊救貧所扦亦與其傳承有關。 孫誗墓為「仙人坐帳」形,玄武少祖山、父母山層層剝換,峰腰過峽,東北方(艮山)來龍,墓地立子山午向,孫氏後裔歷代皆有整修此墓,西元一九八六年為孫中山誕生一百二十周年,寧都縣政府特別重立墓碑與牌坊,築有數十台階,兩旁栽種龍柏,筆者張玉正與門徒徐傑銓仿照古人在穴星往上尋龍二、三節,看到來龍曲屈入首,束氣剝換極佳,為典形風水尋龍點穴範例。 該穴前朝近案,旗鼓、刀劍齊拱,左右龍虎環抱,左前方有梅江成九曲水環繞過堂,右前方有高聳山峰平地而起,看似軍陣旗,又似龍角,又似飛鵝,其山腳下,結有名穴即賴布衣祖墳。風水形家亦稱孫誗墓為「將軍策馬」穴,認為有「金戈鐵馬,氣吞萬里」之勢。 有人說此墓歷經一千多年後,仍能庇蔭後裔國父孫中山先生,實不瞭解此墓歷經千年庇蔭有限,應只是間接之力耳,更何況孫中山先生是否為孫誗後裔還大有問題!孫誗後裔於宋末孫承事遷福建長汀,明初孫友松自長汀遷徙廣東惠州紫金縣,孫誗在寧都後裔,現在主要居住在青塘的孫屋村和田頭的孫屋村。
孫誗墓為孫中山先生遠祖?
筆者曾將孫誗墓以及孫中山母親楊太君夫人在九龍半島西貢百花林的墓,撰文刊登在二○○五年九月十八日的全球客家郵報,後來被某個客家網站上轉載,有人引用學者邱捷教授觀點指出:「‧‧‧‧,無論把寧都的孫氏族譜抄錄得如何詳盡,把孫誗墓的方位、外形以至陪葬品描述得多麼細緻,仍然不能證實這就是孫中山先生的族譜和祖墓。‧‧‧‧」該網站轉載筆者文章雖未將名字登出,既有人批評內容,身為作者不得不重視,畢竟筆者非史學家,作為風水研究者,研究大陸山水,住在台灣往來費時,也很難拿到第一手資料。 孫中山先生祖籍有廣東紫金縣和廣東東莞縣兩種說法,多數學者根據史實及孫中山先生家屬口述,認為「東莞說」較有可能。根據《翠亨孫氏達成祖家譜》二十傳裔孫滿序:「吾翠亨孫氏之直系先世,據先輩歷代口碑相傳及家族之簡略譜牒所記,元末明初,常德公避亂南來,徙南雄珠璣巷,後又移居東莞,是為入粵始祖。始祖及二三四世,俱在東莞居住,五世祖禮贊公,自東莞上沙鄉遷來香山縣湧口村。禮贊公之長子樂千,居香山左埗頭,次子樂南仍居香山湧口。吾翠亨孫氏,乃樂南之裔。至十一世祖瑞英公,遷來逕仔蓢,十四世祖殿朝公,遷入翠亨。至十七世祖達成公所居,即今日國父故居之基址 也。」 筆者無意介入史學之爭,看了邱捷教授「關於孫中山家世源流的資料問題」文章,以及孫中山先生傳裔孫滿序文,讓我對孫中山先生歷代遷徙有更進一步瞭解。寧都孫誗墓應與廣東惠州紫金縣孫氏較有直接關係,而非翠亨村孫中山先生直系祖墳。 站在風水觀點,孫誗墓的確風水極佳,筆者也強調歷經千年對孫中山先生庇蔭有限,應是祖居翠亨村的風水寶地庇蔭。感謝該客家網站熱情讀者回應,否則研究風水的人,「人云亦云」鬧了大笑話而不知。(摘錄自張玉正著【風水祖師楊救貧堪輿實證】)
為詳實記錄該墓情況,將左右兩側墓誌銘,供讀者參考。 墓左側碑刻重脩故東平侯孫誗墓記 孫誗,唐中書舍人孫拙子。原居汴州陳留(今河南開封縣),為中原世族。僖宗中和三年(公元八八三年)以才武選為百將,黃巢義軍起,充承宣使提兵江右。中和四年敕封東平侯,遂定居虔州虔化縣(今江西省寧都縣)。元配陳氏生實,實生七子傳五,以公侯伯子男為序立五房,後子孫蕃衍,分別遷徙江西于都、興國、贛縣、安遠、泰和、浙江紹興、餘姚、湖廣湘鄉、衡陽、福建長汀、寧化等地。明永樂年間,伯房後裔自長汀徙至廣州惠州府歸善縣(今廣東紫金縣),輾轉增城縣至香山縣翠亨鄉。近代革命之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為孫誗裔系。 孫誗歿於唐末,安葬虔化城南烏石營(今寧都縣馬家坑)。陳氏歿葬於孫誗墓西側隔一堵,兩墓經千年滄桑,屢次修茸。清乾隆、嘉慶年間後裔曾重修兩墓,分別刻立墓碑,於六十年代初復記。值此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際,特重修其先祖孫誗墓,謹以此緬懷孫中山先生之豐功偉蹟。 江西省寧都縣博物館。公元一九八六年十一月立石。
墓右側的碑刻有孫誗畫像和宋代蘇東坡的《唐東平侯誗公像贊》 唐東平侯孫誗公像贊 才全文德武備乾剛,兵平閩越屯鎮虔邦; 不疾終於桂竹之陽,英靈顯於太平之鄉; 廟貌如故至今闡揚,御災捍患無求不應; 護國保民有禱必祥,千枝萬流世代榮昌。 宋熙寧壬子歲蘇文忠公眉山東坡贊。
Comentarios